青岛农业大学-新青农

搜索
查看: 10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即墨·今日蓝谷】青岛校区:山大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

[复制链接]

54

主题

72

帖子

33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17 18:28: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将打造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校区、推动国际合作的开放型校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型校区。”山东大学对青岛校区定位高端,将其作为山东大学新百年事业的新起点,山东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支点。

去年9月份,1007名新生到即墨鳌山湾畔陆续报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完成首次迎新。9个多月以来,校园内设施条件日益完善,学习氛围愈发浓厚,校区运转进入正常轨道。当前,青岛校区的建设搬迁将按照既定计划全力高速推进,目前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今年9月份6个学院、8个研究机构将整体迁至青岛校区。随着2017年搬迁工作的进行,今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将实现全面启动。


这里输入标
一期工程基本建成 二期建设已经启动
“青岛校区共占地3040亩,分为三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近70万平方米已经基本建成。”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党工委副书记郭邦礼手指沙盘向记者介绍。

图书馆单体80000平方米,博物馆40000平方米,室内体育馆8000个座位,室外体育场20000个座位……漫步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一座座造型现代的建筑拔地而起,显示着校区建设的迅速推进。

据悉,造型由“鼎”字变化而来的博物馆一楼已投入使用,计划今年下半年正式投入使用,同时面向市民开放。图书馆是青岛校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单体面积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也位居前列,藏书可达到300万册,目前主体已封顶并进入装修阶段,预计今年下半年便可投入使用。

郭邦礼介绍,校区的二期建设以国际化办学为主,也已经开始启动,估计“十三五”期间建成。

紧邻校园的滨海大道西侧,是山大的教职工住宅区。这个小区共有35栋楼,目前2600多套房子中一半以上已完成收房,正装修或完成装修的业主有近千户。据介绍,该住宅区实行城市集中供暖,目前地下换热站设备已安装到位,住宅园区管网也已施工完毕,正在进行穿过滨海大道的外围管线施工。只要达到采暖条件,今年就能实现供暖。

依托山东大学的教育资源,蓝谷正在即墨鳌山湾畔打造全教育链条。位于教职工住宅区西侧的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幼儿园(青岛)项目一期工程正在稳步推进。

目前,幼儿园基础建设已接近尾声,初步计划设置15个班级,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设施设备、师资及管理人员配备等基本成型,初步完成了青岛校区幼儿园中华传统文化课程、食育课程、蒙氏课程、早教课程等特色课程的研发。山东大学实验小学将规划建设三座教学楼。今年小学一至六年级各招一个教学班,优先满足山大教职工子女上学。目前,小学部师资及执行校长已经选定,设施设备采购正在进行当中。此外,初中、高中的校园建设和设备配备工作将于2018年6月底前完成,以保障2018年秋季开学使用。

校区毗邻轨道11号线,建成通车后半个小时之内可到青岛中心城区;沿海1.5公里长的滨海公园环境优美,可为师生提供优质的休闲健身观光场所。山大青岛校区,正渐渐成为一个成熟、富有魅力的大学校园。


突破学院管理模式 用书院制培养学生
学校最重要的使命是培养人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作为深化综合改革的示范型校区,大胆突破学院制管理模式,探索推行了书院制。

“书院制去年开始试点。目前校区先期建设了‘一多书院’和‘从文书院’两个书院。”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学生工作部负责人宋作标介绍,“一多书院”进驻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学院,“从文书院”进驻法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三个学院。“书院制打破了传统学院制的限制,老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加多元。”

据介绍,“跨”是青岛校区的一大特色。一是学生跨学院住宿,不再采取以往按学院集中住宿的方式;二是跨学院管理,辅导员进书院办公,按书院工作要求明确职责,分领域、跨学院开展学生的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三是跨学院组织,不再以学院而是以书院为单位成立各类学生组织;四是跨学院讲座,组织通识性、普适性人文科技讲座,面向多学科听众;五是跨学院活动,由书院学生组织策划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这样的组织形式,看似分散,但实际上学校管理的职责更加明确,而学生的个性培养也更加鲜明。尤其是不同学院的学生学习、生活都在一起,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夯实通识教育的基础。

学院制被打破以后,最大的问题是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如何保证。为此,山大青岛校区确立了建设“三元服务社区”的理念。按照“服务生活、服务学习、服务发展”三元社区建设理念,学校在书院里建设了自助厨房、会客室、师生交流室、创新实践空间等一系列服务设施,全面改善学生居住生活条件,提高书院服务水平。宋作标说:“每个书院都拥有自己的社团活动室、自助厨房、自助洗衣房、饮水吧、会客厅等设施,我们就是要从优越的学习、生活条件上,打造住、学、生活在一起的社区书院。”

在书院制的管理模式下,青岛校区还实行了本科生全员导师制,按照生师比10:1的比例,为书院学生选聘了113名发展导师。导师以学业指导为主,兼顾生活指导和发展指导。在大一新生入学前,学生提前在迎新网上获得每位导师的相关信息,自行选择适合的导师,由其指导个人发展。“我们要求导师除了跟学生进行日常的线上交流,原则上还要每个月要与学生面对面会见一次,面对面沟通交流。”宋作标说。

书院制带来的另一个改变是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得到了加强。按照目前的工作设计,学生会负责教育、素质拓展类活动组织,自我管理委员会承担学生行为管理和学生服务用房管理,自我监督委员会负责对前两个学生组织的工作监督。三大学生组织各负其责,各类学生活动组织周密,保证了各项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机制在探索中逐步形成。

“通过书院制,青岛校区要实现对学生的品德、通识以及行为养成三个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宋作标说。


招聘人才面向全球  国际合作迈入高端
学校的使命是培养学生,而学生培养得好不好,关键看老师。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凭借其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虽然运行时间不长,但在高端人才引进、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据了解,2013年以来,山东大学通过全球发布公告、海内外校友推荐、校院积极联络等方式全球招聘高端领军人才,先后有10位在国际国内享有较高声誉和学术影响力的知名学者以院长和科研机构负责人的身份加盟山东大学,担任青岛校区所在学院的院长或科研机构负责人。

这些杰出学者加盟山大以后,在带动学科发展的同时,还凭借自身的学术造诣与管理经验在教学改革、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黄卫平教授在学院推动建立具有特色的交叉学科,进行教学改革,成立崇新学堂,致力于培养新型应用人才。国际知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贝淡宁教授努力推动学院的国际化建设,并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推广等。

人才是相互吸引的,一流的人才引进一流的人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招聘的院长和科研机构负责人都把人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他们借助学校提供的各种人才政策和学术平台进行人才的二次引进,实现了高端人才的集聚。

高端平台对人才至关重要。2016年10月,以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学科带头人的团队加盟山大,其中2人分别担任青岛校区新成立的分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和副院长;12月,美国芝加哥大学讲席教授杨大利加盟山大,担任新成立的公共治理研究院院长。目前,青岛校区的多个科研平台正在筹划建设中。通过学科布局和平台建设,青岛校区已经引进并正在源源不断地引进大批高端人才,这些又为建设引领性、前沿性、标志性、高水平的科创平台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

除了引进人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还在国际合作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

2016年10月,山东大学与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合作建立的德国学院揭牌,已经在微生物技术、生物研究等领域取得了不少进展,部分药品开始产业化转让。今年2月,山东大学、剑桥大学、青岛市人民政府在青岛签署合作备忘录,成立“创新转化学院”和“国际创新转化中心”,在创新转化领域开展具备引领性的深度合作。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人事处负责人于向明介绍,经初步统计,目前将到青岛校区全职工作的杰出人才有两院院士4人,“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1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1人,百千万国家级人选7人,泰山学者26人,国家“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入选者10名,中组部青年拔尖人才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3人等。“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近年引进的人才。”

随着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基础设施及各项配套的完善,学生培养步入正轨,高端人才不断引进,国际化合作项目不断启动,一座现代化高水平大学正在即墨鳌山湾畔崛起。


其他相关报道

“蛟龙号”圆满完成试验性应用航次下潜任务
日前,“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顺利完成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最后一潜(总第152次下潜),标志着“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全部下潜任务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据悉,“蛟龙号”预计将于6月23日返回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码头。

本次下潜调查区域位于雅浦海沟东侧,潜航员傅文韬、陈云赛和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张东声搭乘“蛟龙号”在水下停留10小时12分,最大下潜深度6684米,采集到了丰富的海底样品。在大洋38航次第三航段中,“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共完成10次下潜,其中2次工程下潜、8次科学下潜,获得了大量生物、岩石、沉积物及海水化学样品,包括首次获得2条雅浦海沟狮子鱼和2种未知生物,拍摄了大量超深渊图片和视频资料,成功回收2套1年周期的微生物原位培养装置及1套海流计等。

“样品和资料对超深渊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关键环境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超深渊生态系统中发现的新物种、新基因,将在生物医药、绿色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显示出应用潜力。”本航段首席科学家陈新华说。

本航段总指挥邬长斌表示,“蛟龙号”试验性应用航次下潜任务的圆满完成,充分验证了潜水器系统设计的安全性、可靠性、先进性。“蛟龙号”下潜足迹遍布中国南海、太平洋、西南印度洋、西北印度洋等6大海区,作业地形包括海山、冷泉、热液、洋中脊、海沟、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区域,特别是在马里亚纳海沟和雅浦海沟的下潜作业,发挥了全球领先的深度技术优势,为我国抢占国际深渊科学研究前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海洋国家实验室科考船赴黄海执行浒苔绿潮联合调查航次
日前,为执行海洋国家实验室“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浒苔联合航次,海洋国家实验室科学考察船共享平台内科考船“科学三号”,搭载无人机,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薛家岛园区码头出发,开展2017年夏季黄海调查。

此次调查重点针对黄海海域的浒苔绿潮、马尾藻金潮和赤潮等生态灾害现象,调查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中致灾生物优势度与分布状况,并开展船基围隔培养和赤潮生物毒性测试等现场实验。通过16天的走航和无人机航拍观测,项目将获取黄海海域水文、化学和生物背景数据,实测黄海海域浒苔和马尾藻的生物量与分布特征,探讨微、痕量元素在绿潮发生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此次调查共有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所和中国海洋大学等相关单位的21名科考队员参加,由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姜鹏研究员担任航次首席科学家。

2017年以来,针对黄海绿潮问题,鳌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已先后在苏北浅滩区实施了多次调查。4-5月期间,项目组通过“科学三号”实施了黄、东海调查,并与苏北浅滩区的调查工作相结合,实现了针对绿潮的多船同步调查,解析了苏北浅滩和南黄海漂浮绿藻群落演替规律和浒苔绿潮的发生过程。此次“科学三号”调查,将就浒苔绿潮的发展态势、马尾藻分布区与漂移状况等展开系列观测、实验和多学科调查,为灾害预测和防灾减灾提供现场数据支撑。
胡敦欣院士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近日,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隆重召开,表彰为山东省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海洋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敦欣院士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这是山东省科技领域对个人的最高嘉奖。

胡敦欣院士在海洋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科学发现和创新成果。他发现并命名的太平洋“棉兰老潜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支由中国人发现、命名,并在国际上获得广泛承认的洋流;发现“东海冷涡”,开创我国陆架中尺度涡研究;发现“陆架上凡有上升流的地方,海底沉积必为软泥”的科学规律,并从动力学上阐明其机制;在世界上率先开展陆架海洋通量研究,得出“东海是大气二氧化碳汇区”的重要结论。

2010年4月,胡敦欣领衔发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试验(NPOCE)”终于被CLIVAR (气候变化及其可预报性研究计划) 正式批准为国际合作计划,并于同年5月正式启动。这是中国发起的第一个海洋领域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中、美、日、韩等8个国家的19个单位参加,胡敦欣担任该计划的科学指导委员会主席。

NPOCE启动之后,成功布设了两套深海测流潜标,其中一套6100米深海潜标是西太平洋最深的深海潜标,获得了长达连续4年的海流实测数据,是我国首次、也为国际罕见。从2010年至2014年,棉兰老潜流、吕宋潜流和北赤道潜流相继被观测到。2015年,胡敦欣领衔国内外科学家受邀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述评文章,阐述了有关太平洋环流与气候研究方面的发现和成果,并指明了当前存在的主要挑战和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该计划已成功实施七年,并将继续推进一系列大规模观测研究计划。
总编/万太飞
副总编/李崇虎 杨明涛
责任科长/江晓辉
编辑/孙静秋
技术总监/郭成江

信息联系方式:8855126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8-24 22:19 , Processed in 2.29110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